中国社科院杨升南:答杨学信宗亲周武王封杨姓说-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

杨氏资料

当前位置:杨氏家谱网 >> 浏览文章

中国社科院杨升南:答杨学信宗亲周武王封杨姓说-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

时间:2019/4/13 10:34:20
信息来源:本站综合
发布:杨氏网编委会

在2017年4月8日,浙江省杨氏宗亲联谊会在浙江龙港隆重举行《浙江杨氏通谱》首发式时,杨学信宗亲在会上对我说:升南教授,你对杨氏文化的研究,我十分佩服,但你对我们杨姓始祖是杨肸的考证,却是我不能赞同的。有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,周武王所封七姓中,就有杨姓,还有霍、韩等姓。现代一些中国史著作,也采用这个材料,由此证明我们杨姓在西周初年就封侯受姓了。

学信宗亲是坚持杨柕为始祖说的,他认为找到了确凿材料证明杨柕是确有其人的。先秦文献中有周武王封七姓的记载,我这个研究先秦历史几十年的人,还没有见到过,所以我希望他提供是哪种先秦时期的书里有这个记载,以及哪些现代学者写的书中采用了这个材料。学信宗亲说,他返回江西后就给我传过来。我回到北京后,等到4月20日未见来信,于是给他发去一短信:

学信兄,你在龙港讲,周武王封七姓,其中有杨姓,当代学者书中也有这方面的意见,请你将出处告诉我,期盼回复。  杨升南

当天在手机上看到了回复,全文如下:

《史记·晋世家》记载。

还有《吕氏春秋·重言》和《说苑·君道》均有桐叶封弟和桐叶封侯所(记)载。

《晏子春秋》中说:羊舌肸无子。

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曰:虞、虢、焦、滑、霍、杨、韩、魏,皆姬姓也。

关于当代学者的书中采用的情况,学信没有提供。

学信提供的五种先秦时期的文献中,都没有周武王封七姓的内容。《史记·晋世家》(按《史记》是西汉人司马迁所作,不是先秦时期文献)、《吕氏春秋·重言》、《说苑·君道》两种文献里,记载的只有周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,也就是周成王封唐叔虞为晋侯,不是周武王封七姓 。周成王封唐叔虞时,周武王早已死去,同他没有任何关系?

《晏子春秋》中说羊舌肸无子,我推测学信想以此证明杨肸不可能是杨氏始祖,因为他没有儿子,绝房了的。此事首先见于《左传》昭公三年,叔向对齐国晏婴说“肸又无子”。而《左传》昭公五年、二十八年都记载杨石是叔向的儿子。如何理解这句话,学者们认为,叔向说的应是他没有自己满意的儿子。看来叔向对其子杨石是不满意的。杨石也确难令人满意,他交友不慎而被灭了族。

《左传》襄公二十九年那一条材料,更是与周武王封七姓没有关系。这条材料说的是晋国从晋武公、晋献公以来灭掉了不少的国家,所以晋国才从一个小国变成了大国。在这些被晋国灭掉的国家中,有八个是与晋同姓的姬姓国家。

现将这段文字完整地抄录在下面: 

晋侯(晋平公)使司马女叔侯来治杞田(为杞国修补城墙),弗尽归也(没有作完就散伙了)。晋悼夫人(晋平公的母亲)愠(生气)曰:“齐也取货,先君若有知也,不尚取之。”公(晋平公)告叔侯。叔侯曰:“虞、虢、焦、滑、霍、杨、韩、魏皆姬姓也,晋是以大,若非侵小,将何所取?武、献以下(晋武公、晋献公以来),兼国多矣。”


在这一条材料中,“虞、虢、焦、滑、霍、杨、韩、魏”是八个国家,而不是八个姓,紧接着后面的一句话“皆姬姓也”,就指明这八个国家都是姬姓。杨学信没有读全(将八个说成七个),更没有读懂这段文字(是被晋国灭掉的国家而不是周武王封的姓),就从自己主观臆想出发,于是产生了两个关键性错误:一是将八个国家,说成是八个姓。其实这八个国家都姓姬,是姬姓,后面一句“皆姬姓也”就说的十分清楚,皆者,都也,都是也。它们都是姬姓;二是将被晋国灭掉的国家,说成是周武王封的八个姓。 “晋是以大”是接着上文来的,是说晋国灭了很多的国家(其中有八个还是与晋同为姬姓的兄弟国家),才从一个小国变成了大国。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时,封给他的只是一个小国的地盘,公元前679年晋武公杀死晋国国君、他的侄孙子小子侯,从而夺得晋国政权。晋武公非法夺得政权,破坏了宗法制度,周王是不承认的。当时的周王是僖王,此人贪财,晋武公就把从晋国国君那里夺来的财宝送给周僖王向他行贿,周僖王于是承认他为晋国合法的国君,准其“以一军为晋侯”,即是准许他拥有一个军规模的诸侯国。按照周代的制度,兵力的规模,是国家大小的标志。周天子拥有六个军的兵力,诸侯国中大国三个军,中等国家两个军,小国一个军。晋国在武公时只有一个军的兵力,是一个小国。后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大国,是它不断灭掉周围的小国才扩大了领土的成为大国的,这就是“晋是以大”的事实。“若非侵小,将何所取”是说若不侵略小国,你增加的土地从哪里去取的。“武、献以下兼国多矣”,晋武公、献公以来被晋国兼并掉的国家多的是。 

杨学信宗亲找到的周武王封七姓的根据,就是女叔侯回答晋平公的这句话。但是,他却把被晋国灭掉的国家,说成是周武王封的姓,并用它来证明杨姓在西周初就有了的,从而证明杨柕是确实存在的人物,是杨姓始祖。当然是错的,是不能证明的。

论证弘农杨氏始祖的文献根据,最可靠的是欧阳修的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。欧阳修在《宰相世系表》里首先肯定“杨氏出自姬姓”,学信所谓“周武王封七姓,杨姓是其一”的说法,就否定了弘农杨氏出自姬姓的历史事实。对于杨氏的始祖,在欧阳修的时候,也没有一个肯定说法,到底是谁,他列举了三个说法:一,周宣王子尚父;二,晋武公子伯侨;三,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者,到叔向为晋太傅,食采杨氏县为杨氏。欧阳修的书里,根本没有杨柕的一点影子。我国自古重视家族文化,特别是家族的谱系。因为要根据家族的出身来选官。在魏晋时期甚至形成“九品中正”制度,将家族按地位、财产划分为九个等级,只有高等级出身的人,才有资格作官,即所谓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”,“士族”就是作官的家族。唐、宋时期虽不行“九品中正”制,但同样十分讲究出身门第,欧阳修的《宰相世系表》就是一个证明。按照杨柕始祖说的宗亲所说,杨柕是周康王封为杨侯的人物,有很高的地位,在唐宋这样一个讲究出身、追寻光荣祖先的氛围下,都没有杨柕这个人物的影子,可见到了宋代杨柕这个人物和以杨柕为始祖的杨氏家谱,还没有被编造出现。

尚父的杨国,从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女叔侯的话知道,是被晋国灭掉的了。伯侨和杨肸,欧阳修虽然将他们作为不同的两个说法,却明确说杨肸是伯侨的后代。只是伯侨的氏是羊舌氏,杨肸食采杨氏县,氏变为杨氏不再以羊舌为氏号。所以伯侨跟杨这个氏名号没有关系,要讲姓氏名号伯侨是羊舌,伯侨的后代:儿子文、孙子突、曾孙职都是以“羊舌”为氏族名号。叔向本名羊舌肸,因食采杨氏县,遂以杨为氏,于是更名为杨肸。根据欧阳修的《宰相世系表》逃于华山仙谷的是叔向的子孙,杨章是他们的后代,一直到东汉时期的杨震,谱系清楚,都是这支人发展起来的,所以,我们说弘农杨氏的始祖是杨肸。伯侨同这支人有血缘关系,但是我们考查的是姓氏而不是血缘。

最后顺便说一下地名问题。我国古代的地名,从得名后,基本上是长久保持不变的。我们杨氏所出的杨这个地名,在商代就有了。在甲骨文中有个杨伯,是商代的一个诸侯国。商代杨国所在的地方,据甲骨文专家考证,在今天山西省的洪洞县境内,也就是西周、春秋时期杨氏县的地方。周宣王封尚父为杨侯,也是这个地方,杨肸食采的杨氏县同样是这个地方。地名不变,只是主人不停地变换,即所谓“城头变换大王旗”者也。获得氏名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他所占有的地方名字,此即“以邑为氏”。拥有一块地方,就拥有财富和权力,是显示地位的标志性事件,所以他就以此地名作为自己新的氏族名号。所以氏族名号是不断在变动的,父子不同氏族名号,在先秦时期是常见的现象。

2017.5.21.。刊于《四知》总第13期(2017年12月)

杨升南先生简介

杨升南,男,汉族,1938年2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佛楼乡三官寨村。1953——1956年在四川省平昌县第二中学(岳家寺)读初中,1956——1959年在四川省巴中中学读高中,1959——1964年在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,1964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,同年8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“哲学社会科学部”(现名“中国社会科学院”)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组(现名“先秦史研究室”)工作。

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升南.jpg

1985年晋升为副研

今日热点

相关动态

网站地图